退群以后,我的心情低落到極點。
陳瑤和方莉莉都是我用心交了很久的朋友,有任何消息和事情,我都愿意第一時間同她們分享。
在我心里,她們是同樣重要的存在。
她們的結識甚至是我引薦的結果。
陳瑤想要買房子,方莉莉需要業績。
我在兩人之間牽了線,并且把方莉莉給我的人頭介紹費,全部給了陳瑤。
那時候陳瑤激動地抱著我,興奮地親了好幾口。
【蕓姐,你對我太好了,你就是我的親姐。】
她為感謝我,請我吃兩百塊一個人的自助餐。
也叫上了方莉莉。
她說她們一見如故。
當時的我,并沒覺得有什么不好。
即使她們興趣愛好更投緣些,喜歡去聽演唱會,喜歡用毛線織小玩偶,喜歡同一個電影明星黃曉明。
她們有時候聊得太過興致勃勃時,有時會有些冷落我。
但這些我都不曾在意。
是什么時候開始覺得不太舒服了呢?
三個人一起游玩的朋友圈,我給她們兩個人都點贊。
她們卻會跳過我,給彼此兩個人點。
那時,我的心情有些微妙。
但也還好。
因為我討厭敏銳的自己,討厭因為敏銳產生消極難過的情緒,既影響了自己,也會苛求他人,不利于一段關系的長期良性相處。
所以我本能地下意識地總是將情緒往鈍感化處理。
我強行安慰自己:「同樣的朋友圈,也沒必要各個都點吧,可能只是隨性的一點,不算什么大問題。」
我始終大大咧咧地做著她們的背景朋友。
方莉莉拉了個群。
我們便天天在里面開玩笑,聊八卦,吐槽生活工作瑣事。
我有什么事情要問她們中的某一個人,也會大大落落在群里直接問。
可以說,有了小群,我幾乎就沒再單獨找過她們任何一個人。
當然,她們也沒有單獨找過我。
可是,她們私下里是照常來往的。
我是怎么知道的呢。
因為有時候她們私聊一半,忽然到群里接著聊。
我看著沒頭沒尾的話題,聽不懂,完全也插不進去。
那時候的我,如果早點察覺到什么,及時地保持沉默。
在她們找我的時候,敷衍應付,也許我們三個人的關系起碼可以保持熟人的表面友好上。
而不至于徹底撕裂。
可惜我沒有。
我以為這些情況只是突發意外,我總是積極地將自己插入進去,追問她們發生了什么事,在聊什么。
她們并不會直接給我答案。
而是。